• 新闻中心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AIDC储能液冷痛点与挑战

    2025-11-03作者:2026大湾区国际液冷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密度已突破40kW,传统风冷技术因散热效率瓶颈濒临极限,液冷技术凭借1200倍于空气的导热系数成为必然选择。但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液冷技术仍需跨越多重行业痛点与挑战,制约其普及进程。


    标准化缺失与兼容性困境是液冷落地的首要障碍。当前行业缺乏统一的接口规格与冷却液性能指标,不同厂商的CPU、GPU等异构芯片液冷接口设计各异,冷板适配需针对性定制。部分服务器厂商甚至指定专用冷却液,导致数据中心混插部署时兼容性冲突频发,故障后责任难以界定。老旧机房改造更需兼顾风液双系统兼容,额外增加30%以上的基建成本,而新建项目也面临“刚建成即落后”的规划风险,因芯片功耗攀升速度远超基础设施迭代周期。


    成本高企与回报周期长构成核心经济壁垒。浸没式液冷初期投资比风冷高30%-50%,定制化冷却液、密封设备及管路布局占据主要成本 。虽长期运营优势显著,如联通液冷数据中心年节电量达600万kW·h,PUE低至1.1,但前期资金压力让中小运营商望而却步。降本路径仍受限于规模效应,冷却液与模块化组件批量生产尚未形成,技术复用率不足,如国际冷板方案成本仍比国产方案高出20%。

    可靠性风险与运维难题考验技术成熟度。泄漏隐患始终是行业焦点,尽管兰洋科技通过多层密封结构降低风险,但冷板快速接头、管路接口等仍属高故障点,一旦泄漏可能导致服务器批量损坏。运维层面,液冷系统需专业团队操作,且缺乏标准化应急工具,泄漏抢修流程复杂。浸没式液冷还面临材料兼容性挑战,介电流体可能引发组件热化学降解,而基于风冷的老化模型无法预判流体环境中的失效风险,长期可靠性数据缺失。

    系统设计与适配瓶颈制约效能发挥。热设计需精准解决热点问题,AI芯片局部功率突破400W后,单靠流体自然循环难以消除高温点,需配套动态流速调控算法与高精度传感器 。结构设计则陷入模块化与高密度的平衡难题:浸没式液冷需优化机柜空间支持高密度部署,却可能牺牲可扩展性;热插拔技术虽提升灵活性,却增加了密封与结构复杂度。老旧机房改造还面临承重不足问题,高架地板需加固才能承载液冷水箱,改造费用占总投入的20%以上。

    液冷技术的普及需产业链协同突破:行业组织需加速制定接口与冷却液标准,企业应加大专用硬件研发与规模化生产,政策层面需完善绿色数据中心补贴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液冷从“小众方案”成为AI数据中心的散热新常态。



    @2026大湾区国际液冷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429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