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风液混合:数据中心冷却不容忽视的“中场战事”

    2025-09-04作者:2026大湾区国际液冷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以及推理应用的爆发,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密度持续飙升,从过去的4-12kW跃升至百千瓦级,甚至在英伟达最新一代芯片推动下,功率密度直指600kW。这意味着传统的风冷体系已难以支撑。

    “随着AI计算、高性能计算的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密度急剧攀升,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风冷已经力不从心,而纯液冷的制冷模式投入的成本和门槛又太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风液融合形成了完美的黄金平衡点。”克莱门特公司数据中心事业部架构师侯梦梦在大会演讲中表示

    风冷难以为继,液冷尚未全面普及,行业因此陷入冷却技术的“中场战事”。在这种背景下,风液混合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视为必经阶段,它既是对现有投资的延续,也是通往绿色低碳未来的桥梁。


    风液混合:现实的妥协还是战略的选择?


    风液混合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2025年的产业语境下,它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


    中兴通讯的翁建刚认为,未来的算力负荷正在以摩尔定律般的速度增长,基础架构生命周期从过去的8-12年缩短至3-5年。面对这种变化,数据中心必须采用更弹性的架构,风液混合在这种环境下提供了灵活适配的可能性。

    业内专家普遍表示,液冷是未来的终局方案,但在当前阶段,行业无法直接跨越过去。原因有三:其一,液冷涉及大量设备更替与机房重构,资本支出过高;其二,液冷运维体系尚未成熟,技术标准和兼容性问题仍待解决;其三,从用户角度出发,算力租赁需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数据中心很难在短期内全面切换。

    也正因如此,风液融合成为现实路径中的“黄金平衡点”。它允许运营商在不放弃既有风冷资产的前提下,引入部分液冷以应对高热源的挑战;它让客户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获得更高的能效表现和绿色背书。这种兼顾短期投入与长期目标的模式,使风液融合具备了战略选择的意味。

    绿色政策与资本逻辑的双重驱动


    风液融合的兴起并非单纯的技术演进,更深层的动力来自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新建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过80%,同时对PUE(电源使用效率)提出了严格的约束。在多个省份,PUE门槛已被设定在1.3甚至1.25以下,这使得风冷单一体系几乎无法满足要求。

    业内人士侯梦梦表示“如果想将数据中心的PUE1.5降至1.3,甚至1.2,唯一的路径就是最大限度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风液混合正是在自然冷源、风冷和液冷的综合应用中找到平衡,成为应对政策压力的技术解法。

    资本市场同样对绿色算力投下了更积极的注脚。南方基金的马苏斌在会上提到,绿电直连和算电协同等新型项目更容易通过REITs等金融工具退出,这也意味着技术方案如果能降低能耗指标,将更容易获得投资人青睐。风液混合作为一种在短期内可快速见效的方案,天然更适合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

    从这个角度看,风液融合既是算力运营商的“降本增效”工具,也是金融资本押注绿色智算的桥梁。

    风液混合的未来:过渡还是常态?


    值得追问的是:风液混合究竟是一个过渡阶段,还是会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常态?


    当前,风液混合本身已经进入标准化和大规模应用阶段。侯梦梦援引了克莱门特自2019年以来的实践数据:“从2019年到现在三个系统一共有做2000多套交付系统,实践出真知,如果说系统非常高效节能,可能应用在项目上更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这套系统已经进行了大规模应用。”

    然而,多位专家也提醒,风液混合的局限性同样明显。纯液冷的效率和长期节能潜力更具优势,一旦行业形成更成熟的液冷生态,风液混合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它的产业角色更像是一座桥:在风冷退场、液冷登场的过渡时期,承担起保障能效与控制成本的双重任务。

    因此,风液融非终局,却是当下智算产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选择。它折射出一个更大的行业逻辑:在能源转型与算力爆发的张力之中,产业往往不是径直奔向理想状态,而是通过一系列过渡方案逐步逼近目标。

    在智算产业的发展历史中,风液融合或许不会成为最终被铭记的技术终点,但它注定是最重要的一段过渡篇章。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厂商必须时刻跟随产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虽然对于产业过渡来说,3年、5年、8年都是可能,但当液冷技术成熟、成本下降,迭代也将非常快速的到来。



    @2026大湾区国际液冷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429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