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需求持续高增的背景下,数据中心算力密度呈指数级提升,传统风冷技术已难以满足高功率芯片的散热需求,液冷凭借散热效率高、能耗比优的核心优势,成为服务器及数据中心制冷的必然选择。
液冷板块景气度持续高企,其中冷板与快接头作为服务器液冷的关键零部件,其可靠性(防漏液)与性能(散热效果)直接决定系统稳定性,成为产业关注的核心环节。
随着英伟达 Blackwell 系列液冷技术向分立冷板方案升级,冷板、快接头在液冷系统中的价值量占比合计提升有望达10%,国内厂商在该领域进展显著,正加速推进送样与认证进程,液冷市场迎来 “星辰大海” 般的发展机遇。
1、技术路线:
液冷技术按散热介质与发热源的接触方式可分为直接接触式与间接接触式两大类:
1)直接接触式:包括单相浸没式、两相浸没式及喷淋式液冷。其中,单相浸没式液冷节能优势突出,技术逐步成熟,产业链快速完善,小规模商用持续推进;而喷淋式、两相浸没式液冷的技术研究与产业生态仍需进一步完善。
2)间接接触式:以单相冷板式、两相冷板式液冷为核心。当前,单相冷板式液冷凭借技术成熟度高、适配性强等特点,在液冷数据中心的应用占比超 90%,是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流技术方案。
2、市场规模:
AI驱动下 GPU功率持续攀升,液冷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测算,2025-2027年中国液冷市场规模将从 149.8亿元增长至 347.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 52.3%。
从全球范围看,2025年采用液冷的数据中心净新增容量预计达 2.82GW,2028 年将增至 9.10GW,CAGR 为 47.78%,渗透率从 2025 年的 12% 快速提升至 2028年的 31%,市场扩张态势明确。

3、产业链结构:
液冷数据中心产业链涵盖上游零部件、中游解决方案及下游应用领域,各环节协同支撑产业发展:
1)上游零部件:包括冷却液、CDU(冷量分配单元)、快接头、电磁阀、TANK(储液罐)、Manifold(分流器)等,核心企业有科华数据、同飞股份、英维克、巨化股份、润禾材料等。
2)中游解决方案:涵盖液冷系统与设备、液冷服务器与交换机、液冷模块机柜及数据中心集成服务,主要厂商包括英维克、曙光数创、高澜股份、浪潮信息、中兴通讯、紫光股份、数据港等。
3)下游应用领域:以电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和互联网企业(百度、阿里、腾讯)为主,是液冷技术的核心需求方。
从市场集中度看,液冷服务器市场呈现头部聚集特征,2024 年浪潮信息、超聚变、宁畅前三厂商市占率超70%。传统服务器厂商凭借技术积累、全栈服务能力及产业生态协同优势,可快速适配冷板式液冷与AI服务器的协同优化,通过模块化与供应链优化摊薄成本,持续维持市场主导地位。

4、核心环节价值量:冷板与快接头成增长引擎
2026年液冷系统二次侧(柜内)价值量结构中,冷板与 CDU各占约 1/3,快接头占比约25%,Manifold 占比约10%。
对比英伟达 GB200 方案,GB300方案下 NVL72 单柜液冷价值量预计达 70万元以上,核心变化在于冷板、快接头用量提升 2-3倍,带动整体价值量增长30-50%。
若 2026年 NVL72 出货 9万台,对应液冷市场空间将达 630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冷板、CDU、快接头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 214亿元、178亿元、145亿元,管路与 Manifold 分别为 30亿元、63亿元,核心环节增长潜力显著。
5、重点企业与业绩弹性测算
国内液冷企业在细分环节加速突破,部分企业已进入核心供应链或认证阶段,业绩弹性值得期待(以下测算基于乐观假设,实际需以认证进展及订单落地为准):

小结:液冷作为高效散热方案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市场规模将以超 50% 的增速快速扩张。冷板、快接头、CDU 等核心环节价值量持续提升,成为产业链增长的核心引擎。
当前产业格局下,台企仍占据一定优势,但国内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产能响应及国产替代机遇,正通过送样认证加速切入核心供应链。
随着 ASIC 机柜液冷等新技术路线的推进,全球液冷市场格局有望重塑。未来,具备技术领先性、生态协同能力及出海布局的企业将充分享受行业增长红利,液冷市场的 “星辰大海” 正逐步展开。